英語學習英語學習方法

兒童怎麼學英語

本文已影響 1.68W人 

2~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第一個關鍵年齡,也是計數發展的關鍵年齡。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兒童學英語的方法,供大家參閱!

兒童怎麼學英語

  兒童學英語的方法:如何教孩子學好英語

許多小學將要開設英語課。家長們關心的是:怎樣才能使孩子學好英語?教師們關注的是:應該如何教學生學習英語?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要了解語言習得的基本理論,並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多年來,外語教學研究人員一直都在不斷探索這樣一個問題:人們是如何掌握語言的?語言習得的研究發現,人們掌握語言的過程,總是能理解的比能表達的要多。換句話說,人們所能聽懂的,永遠比能說的要多;而所能讀懂的,又比所能寫的多。我們能欣賞小說和散文,但我們自己並不一定能寫的出來。另一方面我們讀的東西越多,我們的表達能力也會越強。正如唐代詩人杜甫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爲什麼我們每個人都會講母語?爲什麼一箇中國的小孩子到了說英語的國家很快就學會了英語?其實無非是他們有大量接觸語言的機會。所以我們說,學習語言,接觸語言的頻度比長度更重要。想一想我們自己的孩子在學習母語的時候,不到一歲就已經能聽懂許多話了,到一歲多時,能逐漸斷斷續續地說出一點話,其原因就是,孩子有機會頻繁地接觸母語。所以,教學習兒童學習英語的時候,應儘可能地讓他們多接觸英語,而不必一開始就要求他們表達,或者非常正確的表達。這裏說的“儘可能多的接觸”,包括聽、說、讀、寫等各方面。要想讓兒童儘快地學會英語,就要儘可能多地讓他們接觸英語。無論是小學三年級開始也好,還是更早或更晚一些,關鍵是接觸語言的頻度。但是學習外語和學習母語畢竟不同。在學習外語的時候,不一定非先在口頭上說的很流利,才能接觸文字。語言習得的研究證明,學習第二語言的兒童在能說的很好之前,就可以讀得懂書面的語言。但是有一個前提,就是他們讀的東西一定要與他們的生活經驗有關,而且越是與他們的生活經驗接近,就越容易懂。所以讓學生儘可能多的接觸語言時不應該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語言的難易程度。心理語言學家提出一個說法是“可理解的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也就是說,只要學生能瞭解的,就可以讓他們聽,讓他們讀。而且,還可以只要求學生理解,而不必立刻要求他們用說和寫的方式來表達。因爲人們發現,只要學生理解了聽到和讀到的東西,即使暫時不說不寫,也是掌握語言的過程。國際上有一種比較流行的教學方法,叫“全部動作反映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就是讓學生邊聽邊做各種動作。只要學生理解教師的指令,並做出相應的反應,比如教師說摸鼻子,學生可以照教師的指令做,實際上也是在掌握語言。這種方法對兒童和初學者非常有效。

有些人認爲學習外語要越少越好,要“少而精”,而且凡是書上有的就都要詳細的講,一定要學生全部掌握。其實外語學習完全可以“泛而雜”。如果人們能夠了解到在掌握語言的過程中總是理解的高於表達的,而且理解也是在掌握語言,這樣就會放心地讓孩子多見一些語言材料,無論是聽的還是讀的,而不必急於要求表達。在生活當中,尤其是大中城市中,每天都會接觸到許多英語,比如。文具、衣服、道路標誌、電器等上面,就有許多英語。如果我們能利用這些,學生們就可能輕輕鬆鬆地學到許多英語。

不過,完全依靠“可理解的輸入”還是不夠的,還需要模仿還需要有表達的練習,五、六十年代,對外語教學影響最大的是行爲主義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爲人們掌握語言主要靠模仿。許多人相信,語言的掌握就是一個習慣形成的過程,這種觀點一直到現在都影響着外語教學的方法。比如有些教師在課堂上只組織學生進行大量的機械性語言練習,或者只是要求學生反覆背誦句型結構。學習語言的確需要模仿。關鍵的問題是如何模仿和模仿什麼。語言習得的研究證明,如果只是機械地模仿,只注意語言的形式,並不能保證學習者能在生活中真正的使用語言。比如只是要求學生注意語音、語調的準確,只要求死亡硬背句型結構,而沒有使學生真正瞭解這些句型結構所表達的含義,學生並不能在課外使用。模仿最好是模擬生活中的真實情景,注意語言結構所表達的內容,這種模仿纔是有效的。換句話說,語言的活動最好和做某些事情聯繫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去使用所要模仿的語言。尤其是在結對練習、小組練習的時候,讓他們根據實際的情況使用所學習的語言,學生才能把聲音和語言的意義結合起來。比如在學習顏色的時候,如果讓孩子們一邊聽顏色的詞,一邊讓他們把書上的一幅圖畫按老師說的顏色畫出來,他們對於顏色的記憶就比單純口頭說要好。另外,如果我們在學習食品時,讓孩子在小組中說出他們喜歡吃的食物,並且讓其他同學把大家說的記錄下來,他們就會注意其他同學所表達的內容,這時他們記憶的最好。所以外語教學的研究人員還提出,不僅要有“可理解的輸入”,還要有“可理解的輸出(Comprehensible output)”。

有些教師在組織小組練習或結對練習時,總是擔心學生會表達錯誤,擔心學生的語言錯誤如果沒有及時糾正,可能會影響學生掌握英語,今後會不斷地犯相同的錯誤。實際上,學生並不是僅僅能模仿所接觸到的語言。語言習得的研究證明,人們在掌握語言的過程中,並非像鸚鵡學舌那樣。只能機械的模仿重複所接觸到的語言,人們有創造語言的能力。在學習語言的時候,無論是母語還是外語,人們都會說出他們以前沒有聽到或讀到過的句子。換句話說,人都有創造,發揮的能力。按照心理語言學家的研究,人們在學習母語和外語的時候,都會說出一些不正確的句子。比如學生在學習了He is a student.之後又學習實義動詞的

時候,可能會說出:He is goes to school everyday.這樣的句子。但這是人們學習語言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一個階段。經過一定的錯誤時期,這些語言的錯誤就可能被改正了。如果我們能理解人們在學習語言的時候,必然要經歷這樣一個不斷犯錯誤的過程,我們對於學生的語言錯誤,就可能採取比較寬容的態度。不一定有錯必糾,而應該採取鼓勵的辦法,讓他們儘可能多的實踐。你犯的錯誤越多,你將來就越是好學生。在這裏特別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因爲糾正語言的錯誤而挫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否則教師就真正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對勇於實踐的任何嘗試,教師都應該採取鼓勵的態度。也要明確的告訴學生,錯誤是不可避免的。要在課堂上創造一種輕鬆、幽默、寬容的氣氛,讓學生們對任何人犯的語言錯誤都一笑了之。心理語言學家認爲,當人們的心理壓力小的時候,他們學習語言就非常好。如果人們的心理壓力很大,甚至緊張、焦慮的時候,即使他們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在做練習,但是所學的語言卻不會進入頭腦中,而是被“過濾”掉。

另外,許多教師認爲學生之所以犯語言錯誤,主要是由於不明白語法的規則。所以他們在教學時,往往傾向於詳細的講解語法規則。他們認爲,只要學生明白了語法的規則,就可以講的正確、寫的正確。實際上,語言習得的研究證明,明白語法規則和能說出、寫出正確的語言是兩回事。換句話說,即使一個人非常瞭解語法規則,也不能保證不犯語法錯誤;甚至可能會把某項語法規則講的頭頭是道,而在實際使用時仍然講或寫不正確。許多教師都會有這樣的經驗,比如,我們都知道she與he區別,但是在使用時仍然免不了會說錯。歸根到底,還是要有足夠的實踐機會。從某種程度上講,學習語言就像學開車和游泳一樣,主要靠練習,而不是靠記憶規則。另外,孩子在學習母語時,並不是先明白了語法規則,才能說出正確的語言。比如在讓小孩子做一件事情時,不可能先和他們講語法,再讓他們去做這件事。當然,學習外語,不學習語法顯然也是不行的。我們並不是反對學習語法,而是提倡讓學生在實踐中去體會語法的用法,去歸納語法的規律。同時應該明白,兒童畢竟和成年人不同,他們理解抽象語法的能力遠遠不及成人,而且他們對於語法的關注點與成年人也是不同的。當然教兒童瞭解一些簡單的語法也是必要的。特別是當他們意識到一些語法的區別時,比如爲什麼複數時,有些詞要加-s或-es。可以讓他們自己歸納一下所見過的語法現象,但是不宜講的太複雜,否則反而使他們更糊塗。

另外,兒童學習外語的內容與成年人應該是不同的。他們喜歡玩,喜歡唱歌、畫畫,喜歡錶演和遊戲;他們喜歡動手操作,喜歡探究和想象,所以爲兒童編寫的教材應該充分考慮到兒童的這些特點,否則他們學習起來就會感到枯燥無味,反而會降低他們的興趣。

  兒童學英語的方法:中國兒童究竟應該怎樣學英語

—談如何提高中國學生英語學習效果和效率

英語是目前國際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有近十億人學過英語,無論是學英語的人數還是教英語的人數都是世界第一。但在我國近十億人的英語學習大軍中。真正能夠做到英語過關者卻不在多數,大多數人學習英語均以失敗告終。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歸結起來看主要失敗原因只有兩大點:一是學習者掌握的英語單詞數量太少;二是英語學習沒有真正做到“從娃娃抓起”。下面讓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第一大敗因。

一、學習者掌握的單詞數量太少

據國家教委頒佈的教學大綱的要求,目前我國小學生大約要求認識300個單詞,初中生約爲1000個,高中生約爲2300個,大學生約爲5000個。也就是說我國的一名普通文理科大學生經過十年左右的時間努力,最多隻能認識5000個單詞。而實際上目前我國許多大、中、小學在校學生連這個最起碼的要求都未能達到。2008年3月,某市教研室曾對高三學生進行了隨機抽樣單詞檢測好、中、差三種程度的學生,結果是:程度好的學生平均只能記住80%的單詞,中等程度的學生平均只能記住60%的單詞。而這批學生從初一到高三這6年花在學習英語上的時間共約2500個學時。也就是說,平均2個學時90分鐘還學不到1個單詞,投入與產出比實在不成比例。由於詞彙量未過關,甚至未能基本過關,閱讀能力就不可能過關,這樣就會嚴重影響聽力訓練,讀、聽不行,說、寫就更不用提。畢業以後,用不了幾年,無情的遺忘將使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用2500個以上學時艱辛學來的英語基本還給老師。(只要問一問身邊未考上大學參加非外事工作五年以上的人都可以證實這種情況)。我國目前大學的入學率已經達到60-70%,這樣每年約有幾百萬中學生經過艱苦的努力考入了大學得以在老師的指導下繼續系統地學習英語。但經過在大學裏幾年的努力後仍有相當比例的人通不過大學四級英語考試。(目前,由於許多大學規定,不過“四級”不發文憑,情況纔有所好轉。)但即使通過了四級,甚至通過了六級考試,距離閱讀原著,聽英語科技講座仍有相當距離。大學生們畢業以後還要長期堅持自學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通過日積月累。大量閱讀並在工作中經常使用英語,這樣纔有可能真正掌握英語。但對於大多數畢業生來說這一點是很難做到的。大多數人畢業以後,由於沒有現實生活的語言環境,沒有了與大學銜接配套的教科書和教學進度表,沒有了同學間的競爭和考試的壓力,八小時工作時,必須全力以赴地幹好本職工作,八小時以外還要提高本專

業的業務水平以及走親訪友、休閒度假、談戀愛、結婚、生孩子、幹家務„„這樣工作五年後,考中級職稱時再突擊複習英語以應付考試,這時他們的英語水平在短期內頂多只能恢復到高中水平,十年後考高級職稱時,則連高中水平恐怕也難以再恢復了。此時年紀已大,即使工作需要,本人也下定決心要重新再學好英語,並連續不斷地學習,這樣也許最終真地攻下了英語關,但頭髮恐怕也已發白。因爲他們從小學到大學10年左右的時間裏僅記住5000詞彙,工作10年後再重新學習即使是以5000爲起點,那麼從5000到一萬會用多久,從一萬到一萬五又會用多久„„所以大學裏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工作後能夠自學並攻克英語關者可謂寥若晨星。那些真正成爲英語主人者大都是在大學裏學的是英語或與英語有關係的外交、外貿等專業並且畢業以後的工作每天都要與英語打交道的人。這批英語精英就是我國目前真正掌握英語的人,而這批人對於我們這樣一個正在擴大對外開放的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英語過關的人數實在是太少了。難怪複合式的英語人才在我國始終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難怪我國領導人感到我國英語教學的落後已經成爲我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吸引外資的一個嚴重障礙!這種局面在大力提倡“科教興國”的今天再也不能持續下去了,“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效益”,在歷史上,我們已經損失

了不少時間,現在再也損失不起,浪費不起了!必須儘快闖出一條全新的能真正解決問題的路!

下面我們再來分析一下與第一敗因密切相關的第二大敗因。

二、英語學習沒有真正地做到“從娃娃抓起”。

前面已經提到,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學習英語的近十億人學生中,僅有10%左右的人真正過了英語關。事實說明,我們的英語教育實際上已經成了“英才教育”、“淘汰教育”或叫“應試教育”、“選拔教育”。大多數的學生實際上是在“陪讀”。這是極其不正常的現象。鄧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三個面向的核心是面向現代化,面向現代化的實質又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而英語則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絕對不可缺少的工具。我國《教育法》已明確規定教育要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爲宗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也強調指出:“基礎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必須加強”。“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上來,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這一規定要求我們的英語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目前的少數“尖子”。而要使英語教學從實際效果上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

則必須力爭在九年義務教育期間達到英語過關或基本過關的目標,只有這樣,在我國國民普及英語纔有可能成爲現實,英語也才能真正成爲我國廣大人民羣衆參與國際競爭的有利武器。也許有人會說,基礎教育階段,各學科的任務主要是打基礎,這一點對於其它學科來說也許是對的,但對於英語這門學科來說,如果僅僅只是“打基礎”那麼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幾乎就意味着永遠無法掌握英語,這不是危言聳聽!

這是多年來存在於全國範圍內的一個普遍現象。英語是中小學各科中非常特殊的一門學科,多年的英語教學實踐證明:在我國目前的語言環境下,它的遺忘率是非常高的,特別是在基礎階段,稍有放鬆,很快就全把學到的相當數量的東西大部分給忘得乾乾淨淨。但如果學習者掌握了大量的英語詞彙(至少10000以上),形成了閱讀原著的能力,這時候再進一步強化聽說,那麼英語很快就能過關。這樣,學習者就能在使用中(讀書、看報、翻譯、聽廣播、看電視,對外交流等)複習鞏固所學到的英語知識。人們在生活中就經常可以看到這種被心理學家稱作“瓶頸”的現象。比如:學游泳、學自行車,如果學習者學習了很長一段時間,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但沒能過關,那麼他永遠還是不會游泳,不會騎自行車。隔了一段時間重新開始學時,學習幾乎還是從零開始。但如果學習者一旦學會了,

那麼即使他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不再繼續游泳、騎車,一旦需要時,他仍會游泳,會騎車,而不會自然遺忘。所以英語學習的成敗,關鍵在於學習者在突破“瓶頸”前能否持續不斷地學習,不因各種主觀、客觀的因素而中斷學習,直到突破“瓶頸”爲止。如果在突破“瓶頸”前,學習者呈“一日曝,十日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種狀況,那麼,他們的英語學習只會陷入學習—鞏固—遺忘—再學習—再鞏固—再遺忘„„這麼一種惡性循環中去。所以每個英語學習者在開始學英語前都應仔細掂量一下自己有沒有把握使每天學到的知識要比遺忘的知識多,並能不斷地保持這種英語知識的淨增長勢頭.直到最終能突破“瓶頸”。如果學習者感到沒有把握做到這一點,那還不如干脆不學或創造好條件後再學.否則只會造成不必要的時間、精力、資金的大量浪費。那麼突破英語學習“瓶頸”的標準是什麼呢?作者認爲目前在我國要突破英語的“瓶頸”。就必須要使學習者的詞彙量達到一萬以上,並能不依靠字典,自由閱讀原著,完全聽懂英語廣播。能夠做到這一點,英語就可以算基本過關了。但從我國目前的英語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如果按照傳統的路子走,要在“十二五”期間做到這一點,幾乎不可能。必須要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新的路來才行。具體來說就是必須要在“力”和“智”兩個方面同時取得歷史性的

突破纔有可能徹底解決問題。“力”方面主要是指延長能夠連續學習的時間,在其它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學生連續學習的時間越長,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目前我國小學從三年級開始學英語,但小學英語未能與初中英語銜接上,上了初中後還是得從26個字母開始從頭學。這樣看來對於我國絕大數學生來說,真正能夠做到持續不斷、有效系統地學習英語的時間也就是初中以後。要想在短時間裏突破英語學習的“瓶頸”,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目前的教學要求只能是“打好基礎”。從世界各國英語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一名學生要真正掌握英語(即聽、說、讀、寫“四會”基本過關至少需要連續不斷地學習10年以上的時間,而且應該要從幼兒園至少是從小學入學就開始系統學習。即使是在有較好語言環境國家、如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南非等國,甚至在以英語爲母語的國家如美國、英國等國也同樣是這種情況。這已成爲一條英語學習的客觀規律。對我們中國來說.由於缺乏英語的語言環境,要想使我國學生的英語水平達到或接近上述國家的英語水平,就更應該強調提早學習。這個觀點近年來越來越爲世界先進國家所普遍接受。比如我們東鄰韓國最近就在全國掀起了一股幼兒學英語熱,那些在中學和大學學了10年英語而未能掌握的家長們紛紛讓自己的孩子去接受早期英語教育。目前,韓國面向幼兒

的英語學堂約有500所,加上普通英語學院所設的幼兒班,約有1000所。上這種英語學堂的兒童有54萬人,每人平均一年的費用爲66萬韓元,最高的甚至超過了私立大學的學費。首爾一些小學的一年級新生中有90%的學生上學前都學過英語。英語早期教育已成爲韓國的一個興盛產業。鄧小平同志早在80年代初就強調電腦要從娃娃抓起。衆所周知,英語是學好電腦的關鍵因素之一。不懂英語就根本不可能學到真正深層次的電腦知識。所以,英語更要從娃娃抓起才行!我國的娃娃們如果能從幼兒園中班(4歲以上)或小學一年級開始系統地學習英語,到初三畢業時就能持續不斷地學習9—12年英語,只要方法對路,措施得力,孩子們是完全可能在初中畢業時實現英語聽、說、讀、寫全面過關這個目標的。至少也可以實現聽、讀、寫過關(主要指農村及偏遠地區)。當然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僅僅在“力”方面有突破是不夠的。原因很簡單,我國的大學生們大學畢業時即使從初一算起也已經學了10年以上的英語,可大多數人並未能突破英語關。因此“力”僅僅是前提,要真正解決問題,還必須要從“智”方面取得歷史性的突破。即必須找到一箇中國幼兒在中國環境下由現有的幼兒教師或小學教師指導如何快速學習英語的辦法!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