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閱讀英語故事

名著精讀:《悉達多》 婆羅門之子(1)

本文已影響 2.55W人 

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爾曼.黑塞最美麗的“流浪者之歌”

名著精讀:《悉達多》-婆羅門之子(1)

流浪者的雙足宛如鮮花,他的靈魂成長,終得正果,

浪跡天涯的疲憊洗去他的罪惡,那麼,流浪去吧!

---《婆羅門書》

引子:

在房舍的陰影中,在陽光照耀下的河岸邊,在泊岸的小船旁,在柳樹林和無花果樹的濃蔭裏,悉達多,英俊的婆羅門之子,年少的雄鷹,與摯友僑文達一同長大。


In the shade of the house, in the sunshine of the riverbank near the boats, in the shade of the Sal-wood forest, in the shade of the fig tree is where Siddhartha grew up, the handsome son of the Brahman, the young falcon, together with his friend Govinda, son of a Brahman. The sun tanned his light shoulders by the banks of the river when bathing, performing the sacred ablutions, the sacred offerings. In the mango grove, shade poured into his black eyes, when playing as a boy, when his mother sang, when the sacred offerings were made, when his father, the scholar, taught him, when the wise men talked. For a long time, Siddhartha had been partaking in the discussions of the wise men, practising debate with Govinda, practising with Govinda the art of reflection, the service of meditation. He already knew how to speak the Om silently, the word of words, to speak it silently into himself while inhaling, to speak it silently out of himself while exhaling, with all the concentration of his soul, the forehead surrounded by the glow of the clear-thinking spirit. He already knew to feel Atman in the depths of his being, indestructible, one with the universe.

在房舍的陰影中,在陽光照耀下的河岸邊,在泊岸的小船旁,在柳樹林和無花果樹的濃蔭裏,悉達多,英俊的婆羅門之子,年少的雄鷹,與摯友僑文達一同長大。在河岸邊,在神聖的祭祀和沐浴中,陽光曬黑了他淺色的臂膀。芒果林中,在孩童的嬉戲間,在母親的歌聲和神聖的祭祀中,在聆聽博學父親的教誨和智者的談話時,樹影流入了他幽黑的眼眸。悉達多早已加入了智者們的談話,與僑文達一道修習辯論、靜思與禪定的技藝。他已經學會如何默唸“唵”--這真言之本;吸氣時默默吸入它,呼氣時則凝神默默吐出它,此刻,他的前額彷彿放射出純淨思索的心靈之光。他已學會如何在自我存在的深層體認識阿特曼--永恆不壞,與宇宙合一。

Joy leapt in his father's heart for his son who was quick to learn, thirsty for knowledge; he saw him growing up to become great wise man and priest, a prince among the Brahmans.

他的父親心中充滿喜悅,因爲他的兒子聰慧好學且渴慕知識;他知道他的兒子將會成爲一位偉大的智者、一位祭祀、婆羅門中的王子。

Bliss leapt in his mother's breast when she saw him, when she saw him walking, when she saw him sit down and get up, Siddhartha, strong, handsome, he who was walking on slender legs, greeting her with perfect respect.

他的母親滿懷幸福地看着自己的兒子,注視着他坐落、起立和行走,強壯英俊的悉達多,四肢修長,體態完美地向母親問安。

Love touched the hearts of the Brahmans' young daughters when Siddhartha walked through the lanes of the town with the luminous forehead, with the eye of a king, with his slim hips.

每當悉達多走過城裏的街巷,年輕的婆羅門女子心中就會泛起陣陣愛的漣漪;他有着高高的前額,王者般的眼神,還有雋削的背景。

[fig] [植]無花果, 無花果樹

man n. 波羅門,婆羅門牛,文人雅士=Brahmin

on n. 獵鷹

The boys went hunting with their falcon.
男孩子們帶着獵鷹出去打獵了。

tion n. 洗身, 洗禮, 齋戒沐浴

o n. 芒果

e n. 小樹林,果樹園

The farmer has an orange grove on the hillside.
那位農民在山坡上擁有一片桔子園。

ake[pɑ:'teik] vi. 分擔, 參與, 分享,頗有 vt. 參與

Will you partake of a drink with us?
和我們一同喝一杯好嗎?

tation n. 沉思,冥想

He was buried in meditation.
他沉溺於沉思冥想。

n. [印度教]唵(最主要和最神聖的一個音節)

le [in'heil] v. 吸入,吞嚥

He inhaled deeply.
他深深地吸了口氣。

le [eks'heil] v. 呼氣, 發出, 散發

Follow me please, inhale! exhale!
跟我做, 吸氣!呼氣!

structible adj. 不能毀壞的

Furniture for young children needs to be indestructible.
幼兒用的傢俱須不易損壞.

nous adj. 發光的, 發亮的,清楚的,明白易懂的

There are many luminous road signs along the roads.
沿着路有許多夜光路標。

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7.2-1962.8.9)德國作家。1923年46歲入瑞士籍。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62年於瑞士家中去世。愛好音樂與繪畫,是一位漂泊、孤獨、隱逸的詩人。黑塞的詩有很多充滿了浪漫氣息,從他的最初詩集《浪漫之歌》的書名,也可以看出他深受德國浪漫主義詩人的影響,以致後來被人稱爲“德國浪漫派最後的一個騎士”。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門青》、《荒原狼》、《東方之行》、《玻璃球遊戲》等。


主要生平及創作
  
出生於德國西南部的小城卡爾夫的一個牧師家庭。自幼在濃重的宗教氣氛中長大,1891年,他通過“邦試”,考入毛爾布隆神學校。由於不堪忍受經院教育的摧殘,半年後逃離學校。這期間他遊歷許多城市,從事過多種職業。
  
在比較廣泛地接受東西方文化薰陶之後,1904年,黑塞發表了長篇小說《彼得·卡門青特》,一舉成名,從此成爲專業作家。這一年他與瑪麗結婚,移居巴登湖畔,埋頭寫作,1906年發表了長篇小說《在輪下》。這一時期的創作以浪漫主義詩歌、田園詩風格的抒情小說和流浪漢小說爲主,作品洋溢着對童年和鄉土的思念之情,充滿對廣大自然和人類的愛,同時也表現了青年人的精神苦悶與追求。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黑塞的創作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醉心於尼采哲學,求助於印度佛教和中國的老莊哲學,並對榮格的精神分析產生了深厚的興趣。他試圖從宗教、哲學和心理學方面探索人類精神解放的途徑。這時期的長篇小說有《克努爾普》(1916)、《德米安》(1919)、《席特哈爾塔》(1922)、《荒原狼》(1927)和《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1930)等。這些書深受西方讀者的喜愛,得到極高的評價,其中《荒原狼》曾轟動歐美,被托馬斯·曼譽爲德國的《尤利西斯》。
  
30年代後,法西斯在德國猖獗,黑塞對社會前途陷入深深的懷疑與絕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從東西方宗教與哲學中尋求理想世界,《東方之行》(1932)、《玻璃球遊戲》(1943)正是這一時期追求與探索的結晶。
  
黑塞被雨果·巴爾稱爲德國浪漫派最後一位騎士,這說明他在藝術上深受浪漫主義詩歌的影響。他熱愛大自然,厭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徵手法,文筆優美細膩;由於受精神分析影響,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領域裏進行挖掘探索,無畏而誠實地剖析內心,因此他的小說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由於他的富於靈感的作品具有遒勁的氣勢和洞察力,也爲崇高的人道主義理想和高尚風格提供一個範例",黑塞獲諾貝爾文學獎。

古印度貴族青年悉達多英俊聰慧,擁有人們羨慕的一切。爲了追求心靈的安寧,他孤身一人展開了求道之旅。他在舍衛城聆聽佛陀喬答摩宣講教義,在繁華的大城中結識了名妓伽摩拉,併成爲一名富商。心靈與肉體的享受達到頂峯,卻讓他對自己厭倦、鄙棄到極點。在與伽摩拉最後一次歡愛之後,他拋棄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來到那河邊,想結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絕望的一剎那,他突然聽到了生命之河永恆的聲音……經過幾乎一生的追求,悉達多終於體驗到萬事萬物的圓融統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毀的本性,並最終將自我融入了瞬間的永恆之中。

一個人,在路上


不許結伴而行,務必獨自遊歷教化。以個體的自我面對向他一人展開的世界,體驗、親證、自律、實踐。一個人,在路上。汝當自依。
    
佛陀的一生中,有過幾次讓後人頗費心思的轉折:
    
爲什麼要拋棄他現成給定的富足生活與王位繼承權而出家過流浪者的生活?
    
爲什麼在他的禪定修養已達到很高造詣而不得不令其師事的兩位當時全國水平最高的禪定家驚訝並打算立他爲思想繼承人時,他卻離開了他們?

爲什麼在他已與苦行對峙了長達六到十年而品嚐了一般苦行者都未能做到的一切肉體磨難之苦並使得周遭人都滿懷敬佩之情如聖人般看待他時,他卻放棄了這甚至是唾手可得的名譽而離開了苦行林?
    
爲什麼在他於畢鉢羅樹下(這棵樹後來被稱爲菩提)趺坐成道後實際已是全國最具境界的哲悟家而還要徒步跋涉到幾百裏外的異地去傳教呢?
    
爲什麼在他已然擁有了近千名弟子後卻不滿足於平平靜靜做導師的生涯而還要堅持一個人獨行遊歷教化呢?
    
爲什麼與婆羅門的對峙與征服,對提婆達多叛逆的粉碎,九橫大難之後,在他八十歲高齡時,在釋迦族滅亡後,他還會從婆吒百村渡恆河並選定他的故鄉作爲他最後傳教的方向呢?
    
爲什麼,他能不顧惡疾纏身在弟子勸他休息時還要側臥於沙羅雙樹間支撐着爲前來尋訪的沙門說法並以此作爲自己臨終的方式呢?
    
我總是懷着一種知識的渴望。一年又一年。發現在萬事萬物的本質中,有些東西不能稱爲“學習”。惟有一種知識,那是無所不在的,在你裏面,在我裏面,在一切生物裏面••••••對這種知識而言,它的最大的敵人,莫過於有學問的人,莫過於學問。
    
從別人的講道中是無法求得解脫的。遠離所有的教條與導師――哪怕他是衆望所歸的救世者,哪怕他是另一個靈魂中的自我。像一個剛出世的嬰兒,此外他什麼也不是,此外,什麼也沒有。
    
再沒有人像他那麼孤獨了。他不再是個貴族,不屬於任何職工組織,不是個尋求職工保障而在其中享受其生命與語言的工匠,不是個婆羅門,不是個屬於沙門社會的苦行僧,甚至連深山中最與世隔絕的隱士,也不是一個人孤孤獨獨的,他還是屬於人類社會中的一個階級。迦文達做了和尚,於是成千個和尚都成了他的兄弟,他們穿着同樣的僧袍,享受着同樣的信仰,說着同樣的話。而他,悉達多,他屬於哪裏?他分享誰的生命?他說誰的語言?
    
他一無所有,卻得到了:悉達多,他自己。
    
當所有的語言已無法承載他的思想時,悉達多請求舊友吻他的額頭,那一瞬間,迦文達在悉達多的面孔上看到的是一長串川流不息成百上千的面孔,出現、消失、更新;一條瀕死的魚的面孔,一個初生嬰兒的面孔,一個謀殺者殺人與被處決的兩種面孔,男人與女人赤裸的身體,橫臥的屍體和許多動物的頭――全都糾纏在愛、恨、毀滅、再生的關係裏,既靜止又流動,鋪開在一層玻璃般的薄冰或水的面具上面――那是悉達多的臉,那臉上是隻有俯瞰與親歷了這一切的人才有的半優雅半嘲弄的微笑。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