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學英語零基礎學英語

關於記憶單詞 你不可不知的最佳複習策略

本文已影響 6.93K人 

很多人由於對遺忘曲線的理解錯誤,自然造成了對遺忘曲線在學習中的應用出現錯誤。如果沒有理解“記憶保留”的正確含義,就會認爲要趕緊趁着剛背會的內容還能想起來的時候,趕緊去複習來刷新記憶,讓新的遺忘曲線又回到高點再開始下滑。既然遺忘曲線的特徵表明人的遺忘是先快後慢,於是就認爲應該採用“先緊後疏”的複習策略。而對複習點的選取,甚至直接參照艾賓浩斯當時得出遺忘曲線時使用過的遺忘測試點,比如首次記憶後的第20分鐘爲“複習點1”,1小時爲“複習點2”,9小時爲“複習點3”,然後是1天,2天,6天,31天等時間點。

ing-bottom: 56.25%;">關於記憶單詞 你不可不知的最佳複習策略

一些人將這種“前密後疏”的學習點選擇方式,冠名爲“艾賓浩斯記憶週期”,並以此爲依據制定單詞學習計劃,還有人稱之爲“單詞學習的魔法”等等。事實上艾賓浩斯從來沒有采納和論述過這種方式的記憶週期。後來的科學實驗也都證明,按照這種學習週期來學習,學習效率也並不理想。那理想的高效率的學習週期應該是怎樣制定呢?

想要明白理想的記憶學習週期,還需要了解艾賓浩斯對記憶研究中的另一項發現:間隔效應。艾賓浩斯發現,如果使用固定次數的背誦次數,那麼把這些背誦分散在不同時間進行,最終的記憶效果,會比把這些背誦集中在一起使用的記憶效果好很多。這種記憶特徵被稱爲是“間隔效應”(Spacing Effect),而具體的實踐方式則被稱爲“分散學習”或“分散練習”(Distributed Practice)。如果說遺忘曲線是艾賓浩斯在前人發現人類記憶特點的基礎上,成功地進行了規律總結和定量分析,那麼對間隔效應的發現,則是艾賓浩斯對記憶特點研究最有價值的獨立貢獻。順便說一下,“學習曲線”(Learning Curve)的概念,也是艾賓浩斯最先提出的。學習曲線表明,人掌握知識的速度,也是先快後慢。開始很快很見效,之後越來速度越慢。學習曲線的特點跟遺忘曲線有很強的對稱效應。

在上圖中,實線是間隔學習手段的過程和效果,虛線是集中學習手段的過程和效果。可以看出,用同樣多的總學習時間和次數,集中學習後的遺忘速度很快,“有來得快去得快”的特點。學習完成後經過同樣時間來測試記憶保持度,顯然分散學習的效果要好得多。那該如何選擇間隔學習點呢?每次學習間隔多久才比較理想呢?

艾賓浩斯在記憶研究中,曾經測試過以一天爲單位的等距間隔多點學習,但沒有用其他時間長度或不等間隔點做過記憶實驗。在艾賓浩斯實驗之後的一百年間,全世界範圍大量的不同學習間隔點的相關記憶研究,都普遍發現用前密後疏的學習節奏,不如等距間隔學習效果好。前密後疏式的分散學習方式,也有專門的名稱,叫做“延展間隔學習”(Expanded Spacing Practice)。多項研究發現,如果追求短期效果,“嚴展間隔”和“平均間隔”兩種選擇學習節奏效果差距不大。但如果是長期記憶效果,平均間隔的學習效果好(Balota et al. 2005)。對平均間隔學習效果比延展間隔學習效果好的原因,有很多理論來解釋,其中比較著名的“編碼多樣化理論”(Encoding Variability Theory)。該理論認爲,同一內容出現在不同條件和背景下,記憶效果比較好。如果複習時間隔得太近,比如只間隔1個小時,學習出現的條件和背景跟前一次太相似了,所以記憶效果不好(Melton 1970)。時間間隔過近時,由於對相同內容才見過不久,大腦會降低對其注意力和壓制信息處理能力,反而起到負面影響(Rothkopf, 1968)。所以從長期效果角度看,“延展間隔學習”的前幾次密集學習所花時間和精力,基本上是是白費(Logan, 2004;Karpicke and Roediger, 2005)。從實踐角度講,使用“延展間隔學習”的學習計劃制定和執行也很麻煩,所以大家根本不應該去使用前密後疏的學習方式,就使用等間距的間隔學習就好了。

選自 《詞行天下——像學母語一樣學英語》漏屋 著

好方法盡在零基礎英語從頭學社團,這裏一定有適合你的學習方法……趕快加入我們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